单项选择题
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留在议政阶段,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这种倾向说明()
A.文化救国方案有一定基础
B.民国建立激发了参政热情
C.军阀争霸拓宽了选才渠道
D.新文化运动打击了士阶层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民国初年,教育部下令将各地孔庙学田归公,有人悲愤地质问“不谓今之毁孔者, ……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呼吁政府收回成命。这说明当时()
A.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
B.孔教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C.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
D.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 -
单项选择题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A.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B.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C.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D.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
单项选择题
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酿成大气,并不只是几个新思潮的“弄潮儿”一呼应的结果。胡适就曾以“逼上梁山”来表达他投身“文学革命”之初的切身感受。这说明()
A.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
B.先进的知识分子引领了时代变革
C.先进思想并不为当时民众所接受
D.新文化运动存在过于绝对化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