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下列试题。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
(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
师:第一个谁来?
生:鸡冠花。
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头冠。
师:这是谁的头冠呢?
生:花的头冠。
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
生:皇冠。
生:王冠。
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
(生齐读)
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
生:率领。
师: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
(板书:率)
生:读“率”。效率的“率”。
师:很好,接下来的两个词语,谁会读?
生:场地,几场。
师: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生齐读)
师: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
师: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
师:真美呀!还有吗?
生:景色宜人。
师: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板书: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
师:(板书:迷人)你是这么理解的,真好!那“迷人”又是什么意思?
生:使人沉醉在美景当中。
师:美丽的景色才能让人感到迷人。那在课文里面,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把你觉得描绘“独特”“迷人”美景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师:刚才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么一句话。(屏幕映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么长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句子读得真流畅啊!咱们结合这一自然段里前面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生读)
师:乡下人家的这些美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
生:用搭瓜架来装饰的。
师:瓜架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上面还结着——
生:不同的瓜,有不同的颜色。
师:还有什么东西?
生:乡下人家是用植物编成的瓜架来装饰房屋的,上面还有青的红的瓜,还有它们的绿叶和藤。
师:这些颜色搭配起来——
生:十分漂亮!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我请第二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乡下是用瓜、藤、叶来装饰的.它和城里的装饰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在城里,人们都是住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或者旗杆的房子里,显示自己富有。而农村却是用瓜架来装饰家门前的。
师:真不错!作者是这么对比着写的,他就是这么对比着说的。真棒!来,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很好。看了这样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屏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师:你还觉得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
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这也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找到这句了吗?(屏幕映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八年级的孩子了,徐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如果能读出自已的疑问来就非同一般了!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好花呢?
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
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
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
生: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出浓浓的亲情。
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他们乡下人在一起是非常——
生:和谐,快乐,开心。
师:你真会读书啊!还看出了什么?
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
师:这真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
生:文中指的是十分普通。
师:很普通,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真好。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显得朴素。那华丽又指什么呢?
生: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独特的风景。
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咱班的同学,这“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映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你知道吗?
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凤仙花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
生:秋天。
师:在秋天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叫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
以上是某语文教师有关《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认真阅读从中任选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并说说这篇教学实录对你有什么教学启示。
(1)字、词教学环节的评析示例:
字、词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强化字、词教学是每个年级都要重视的一项语言训......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 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 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 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 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请大家畅所欲言。 参与者:…… 参与者:…… 参与者:…… 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 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
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
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
单项选择题
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
B.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
C.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
D.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