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以下是《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后完成问题。
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1:“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生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生3:“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
生4:“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生1: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生2: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生3: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师:《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生1: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生2: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生3: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生4: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师: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哪些要求?请简要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ld......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B.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得到体现
C.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D.体现出说明文教学对事物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重视 -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场三峡之旅。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的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份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 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一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解有关三峡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要求:时长三分钟,解说词要真实、生动、形象。 从教学作业意义的方面进行解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作业一: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技能设计宣传广告,把文章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具体、短小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了解三峡,这种作业形式值得提倡
B.作业一: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有思考、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广告的基本特点,训练了学生撰写广告的能力,侧面提高写作水平
C.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从教学上面来讲,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生的课业
D.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活化语文的理念 -
单项选择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包括()。
A.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C.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D.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