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大勇出生后不久父母便离异了,没有尽到照顾大勇的责任。大勇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受到的约束比较少,他经常与同学打架,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接触了很多社会上的朋友。一次为了讲义气,帮朋友打架,被判入狱,后转入社区进行矫治。在矫治期间,大勇对家人感到不满,对现在比他强的朋友感到不满,对社区中显阔的人看不惯,情绪经常出现波动,大发脾气。社区工作者针对大勇的情况,积极与他进行沟通,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和大勇达成了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来帮助大勇改变易怒的情绪问题。社区工作者采用基线测量方法介入治疗,让大勇对1-3周情绪激动的次数进行记录(分别为每周8、9、7次),从第四周开始进行介入,记录4-10周情绪激动的次数为每周6、5、4、3、2、2、3次。 问题:1.简述基线测量方法的含义。2.从案例内容分析,阐述基线测量的操作程序。
问答题 阿强是一位初二的学生,近半年来酷爱网络游戏,天天沉迷于网吧,成绩一落千丈,母亲到网吧里哭着劝他也无法将他劝回。后来,阿强不仅三天两头旷课,甚至经常一星期不回家,只愿意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阿强的父母已离异,他目前由母亲抚养,父亲另组家庭,很少来看他。其父母经济收入都不高,迫于生计,母亲四处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过问阿强的学习。问题:1.青少年个案过程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在上述案例中,阿强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3.针对阿强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问答题 小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被要求来见社会工作者。从四年级开始,他的成绩就一直处于下游水平。他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太安静,有些孤僻"。他连续几个寒暑假都参加学习辅导班,但是仍旧没有提高成绩。老师告诉小明的父母,如果他的学习再不改善,很可能没法升级。在社会工作者与小明谈话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学习问题描述得很简单:"都是因为老师,他们整天冲着我叫喊,让我怎么好好学习?我告诉语文老师没有完成预习时,她就说我偷懒,太笨。如果他们都认为我是哑巴,怎么能够指望我学到东西?"在进一步深谈后,小明用一种沉静、闷闷不乐的声音概括了自己的想法:"我知道像我这样的脑子不用指望有什么出息了,我思维慢,老师也无能为力。只要想起学校我就心惊胆战,我还怕自己会在课堂上说出什么愚蠢的话来让人笑话我。"社会工作者单独会见了小明的父母,对于为什么儿子在学校表现不好的问题,他们很快就补充了自己的观点。母亲承认,当她听到小明说不想去学校或者不会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她感到非常愤怒并大声责骂他,不过她并不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问题。可以看得出来,父母对小明都很生气。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小明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2.针对小明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