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自由写作”教学的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同学们,你们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在这个新集体里,同学们要共同生活、学习三年,这是我们的缘分。此时此刻,你一定希望早点了解班里每个同学的“子丑寅卯”,也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尽快认识和接受。现在老师非常愿意做个沟通者,和大家一起用“我”自由之笔.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显“我”自在之趣,力求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把“真实精彩独特的自己”诉之于文,以文会友(学生鼓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作文的真谛:写出有个性的我,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师:[B]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无非是把所见所闻的感受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了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气固定下来。”我们想想“我”是自己最熟悉的,最了解的。
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完全可以像做菜那样做出有特殊风味的自家特色菜,奉献给大家。(生微笑,并考虑自己该从哪方面内容入手写)
师:[C]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份关于检测自己意志力和性格气质的表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取走这份资料。(学生中有60%的同学取走资料,以帮助自已进一步了解自己这一方面的情况,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只作资料的提供者,而把选择权交还学生)
(10分钟后。学生想好了写哪方面内容,有些想写自己的名字,有些想写自己的爱好,有些想写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有些想写别人眼中的自己……总之,都想写与众不同的真正的自己。)
师:[D]大家都找到了写自己的内容,那么在怎样让文章出彩上有什么要老师、同学帮助的呢?
生:1.拟题是否可以别出心裁?能否小组讨论出一些题目?2.写作文的形式可否有自己的创意?3.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否将完成作文的时间延至下周?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予以肯定,小组讨论热烈,课后学生还向教师、朋友、父母询问,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
一周后,教师组织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因为情感和需要已找到释放点,35分钟内都已完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学生课堂作文体验十分愉快。后来,学生还提出10分钟的小组交流,教师完全允许,并请每组组织者将本组的交流情况写成小结上交。
以下对这则教学实录(节选)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抓住学生生活中交往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有了对作文的真实期待,适时切人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
B.用比喻的形式介绍怎么写作文,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欠考虑
C.为学生提供检测材料,容易让学生形成形式化思维,不利于学生作文内容的丰富
D.学生提出的问题欠缺深度.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控失当

相关考题

未知题型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学习第8小节) 师:[A]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生:(思考片刻)表明马克思善于战斗、勇于战斗。 [B](师蹙眉、叹息,不发表意见) 生:[C](在座位上偷偷地小声说)表明马克思面对的攻击很多,却无力回击。 生:(主动回答,但声音较小)也可以表达马克思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的执着。 师:[D](斜视学生)不要再瞎引申了。下面我们来看…… 师:(总结)马克思对敌人的“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他对敌人的极端蔑视,体现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的语言品味环节,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单项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①《沁园春·长沙》描写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哪几个动词?②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生品读思考后,个别回答)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述《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在整体把握阶段设置的几个问题,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 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饮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